故地重游 愉快聚会
唐妮
  • 先在新华社大门前合个影

与新华社发小在我们熟悉的新华社大院聚会,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相信这也是我们很多发小朋友的愿望。四月中旬的一天,在紫金和廉凌的安排下,我们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们不仅参观了新华社社史展和有着百年历史的新华社大礼堂,而且与小学同学和几个四十多年不见的发小在故地重逢相聚,一起回忆往事,真是一次非常愉快和难得的机会。

参加这次聚会的发小中,除了我们的小学同班同学紫金、爱平、蔡静和杨晓迪外,还有比我们年长的胜利和予欣姐妹,比我们年轻一点的苏菲、廉凌和燕松。虽然她们与我们不在一个小学,但是都曾在新华社少年之家一起活动。当年分开时都还是梳着小辫子的小姑娘,近五十年后再见面相聚,相互之间仍感到非常熟悉和亲切。

新华社社史陈列馆,分设在原来的图书馆和仁义楼里。曾经是木质地板结构的图书馆和仁义楼,目前已经完全被水泥结构所替代。在陈列馆前,予欣向大家介绍了图书馆的演变。她告诉我们,图书馆建于清末,是一座建造年代比大礼堂还早的百年建筑,有着非常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它最初是清朝财政学堂的大讲堂,到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时,对其进行了维修改造,增建了一座书库,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图书馆。文革前我们住在院里时,也时常到肃静的图书馆里来看书和做作业。

  • 在图书馆大门前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怀旧的心情迈入社史陈列馆。从大量的历史照片上,我们找寻父辈的身影、了解新华社从建立到今天的发展历史,感受在不同时代的新闻人对历史的贡献与精神。在参观过程中,予欣不时地给我们介绍照片上的人物以及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她对新华社、对父辈们曾经为之奋斗的新闻事业的深厚感情和认真挖掘历史的精神让大家非常敬佩。参观之后,我们也给陈列室的内容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我们更加熟悉和曾给我们儿时带来欢乐与隐痛的新华社大礼堂前,予欣向我们讲述了大礼堂的前身及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大礼堂建于1913年,为德国人所设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会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见证了很多重要的事件,现在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当我们走过大礼堂侧面的门窗时,大家想起常因没有电影票而从窗口爬进礼堂看电影的经历。站在礼堂正门前,大家又回忆起经常在礼堂前的篮球场观看部门间球赛的场景和工间操时礼堂侧面大人们做广播体操和练习单双杠的热闹场面。走进已经翻新但结构依旧的大礼堂时,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里,我们观看了无数熟悉且记忆犹新的经典电影和精彩的文艺节目、聆听了很多重要且难忘的报告,例如王唯真和鞠庆东叔叔在巴西的英雄事迹报告。我们也曾与学校小朋友们一起登台演节目,向家长做汇报演出。站在台前的乐池旁,我想起文革期间爸爸曾和数十名社里领导干部一起被戴上高帽挤站在乐池中受到机关造反派的批斗和踢打。他每天晚上回家默默地搓洗那白天被人拳打脚踢后落在白衬衫上印记的情景和心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 在大礼堂的大门前
  • 在大礼堂的舞台上

漫步在我们既熟悉又不熟悉的大院中,我们在遗留的建筑中找寻孩时的记忆,从新的建筑中发现时代的变化。当年的三、四号楼早已被新建的大食堂所替代,五、六号楼的原址如今已停满车辆。当年工会的办公楼--圆楼现在是老干部活动的地方。想起六十年代我们曾在大院中开阔的灌木丛中玩捉迷藏、在大礼堂旁边的石桌石凳上写作业、在六号楼前的桑树上摘桑椹、在印厂的乒乓球室打球、在大院后门外的少年之家一起度过我们幸福的童年生活……。那时的生活真是简单、愉快、健康。文化革命结束了这一切美好的平静生活。我们随父母全都被赶出了新华社大院,开始了我们在院外的生活。

参观之后,紫金自费招待我们在大食堂的三楼享用自助餐。我们边用餐边聊天,从小时的朋友聊到家长和老师、从过去的经历聊到现在的状况,不知不觉过了几个小时,直到食堂熄灯我们才依依不舍告别。大家都希望能有机会再聚,更希望以后能见到更多的发小朋友们。

2014年4月15日

[ 关闭窗口 ]